走近柯灵(历史课程)
0

一、教学设计思路

柯灵先生1932年6月参加革命。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第二届民进中央理事,民进中央常委,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

现在的中学生甚至是成年人,应该对于这个名字都比较陌生。在课程设计时,我认为首先应当介绍柯灵先生的经历、作品,即围绕作为著名报人、剧作家、散文家,他为文坛所作贡献展开。同时,通过柯灵先生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作品的介绍,了解先生的清雅文风和高尚人格。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柯灵先生的主要经历和重要作品,知道先生是著名报人,剧作家、散文家,   了解先生在中国近现代文学、戏剧方面的贡献。

  1. 过程与方法:

收集相关资料,概括了解柯灵先生。节选先生的作品,仔细阅读品味。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柯灵先生生平的了解,体会他对学问的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对真理   公正的不懈追求。从先生的作品中感受他的真诚和坦荡,无瑕的人品和傲然的风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了解柯灵先生对于文学戏剧的主要贡献、严谨治学的态度、真诚率真的品格。

  1.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相关材料,拉近柯灵先生和我们的距离,感悟人生真味。

四、教学器材

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书籍,相关影视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自学成才,笔耕不缀。

设计意图: 通过对柯灵先生生平的介绍,对其生活经历概括了解。

资料:(来源:http://www.mj.org.cn;)

柯灵,原名高隆任,字季琳,1909年2月15日生于广州,原籍浙江绍兴市斗门镇。1932年6月参加革命。柯灵幼年家道中落,小学毕业后辍学,靠自学成才。十五岁时就在绍兴《越铎日报》上发表处女作《斗门提灯会记》。后在家乡小学教书,当过小学校长。三十年代初,他经人介绍 来上海编《时事周报》,不久又回绍兴编《儿童时报》。1931年到上海进入电影界,先后在天一、明星、联华三大电影公司任职,并参加了左翼影评小组,开始用柯灵笔名撰写影评。还主编了《明星半月刊》,参加《鲁迅全集》的校对工作。柯灵曾在《晨报》、《大晚报》、《大美晚报》等多家报纸兼职,任特约记者,编文艺副刊,每天笔耕不断。 他说:“我以杂文的形式驱遣愤怒,而以散文的形式抒发忧郁。”

抗战爆发后,柯灵冒着生命危险在“孤岛”上海坚持战斗,先后主编《文汇报》副刊《世纪风》和《万象》杂志,曾两度被日本宪兵逮捕,他面对敌人酷刑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8日,他又与唐 弢创办抗战胜利后上海第一份进步刊物《周报》,站在反内战的前哨,不断揭露国民党压制民主的暴行。1945年12月30日,柯灵与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雷洁琼、赵朴初等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为争取民主和自由,直接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政治斗争。《周报》上发表了民进《对于时局的宣言》。柯灵当选为民进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46年8月24日,《周报》出版还不满一年,就被国民党当局查禁。1947年2月,柯灵又当选为民进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后因迫于形势,柯灵转移至香港,参与创办香港《文汇报》,并积极参加民进港九分会的活动。1949年 春,他从香港经烟台到北京,参加了首届全国文代会。

1950年,柯灵返回上海,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上海《文汇报》总编辑、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副所长、所长和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并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团长出访民主德国、捷克斯洛 伐克。他先后改编、创作了《腐蚀》、《为了和平》、《不夜城》、《秋瑾传》、《春满人间》等多部电影剧本。柯灵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民进第三届中央理事,第四、五、六、七届中央常委。“文革”期间,柯灵同志受到迫害和打击。他编剧的影片《不夜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文革后,他老而弥坚,又重新拿起笔写了一系列内涵深刻、气势磅礴、忧时愤世、文采飞扬的佳作。出版了《柯灵七十年文选》、《柯灵散文精编》、《柯灵诗心美文》、《柯灵散文精选》、《柯灵散文精藏卷》、《柯灵书信集》、《天意怜幽草》、《香雪海》、《长相思》、《剧场偶纪》、《煮字生涯》、《墨磨人》、《文苑漫游录》、《闹市的海鸥》、《柯灵电影剧本选》、《柯灵电影剧本选续编》、《柯灵电影文存》、《柯灵杂文集》、《夜店》等著作。曾先后荣获全国散文荣誉奖、电影特殊贡献奖和高雅艺术奖。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敬慰奖、第三届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香港文学艺术金龙奖。

(二)银海沉浮,硕果累累

设计意图: 回顾柯灵先生的杰出作品,走近那个时代的人和事。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电影《夜店》拍摄现场

柯灵先生创作了《夜店》、《恨海》、《腐蚀》、《为了和平》、《不夜城》、《秋瑾传》、《春满人间》等多部电影剧本。

《夜店》原是柯灵与师陀根据高尔基的《在底层》改编的话剧,1945年由苦干剧团在上海公演。搬上银幕时,柯灵对原剧进行了再创作,在人物刻画和情节、场景的安排上更加中国化、电影化。

《夜店》的故事发生在上海的一家下等客栈“闻家店”里。店里住着形形色色的下层社会人物:妓女、落魄的富家子弟、小警察、戏子、皮匠、清道夫、报童、小偷……以及阴险又吝啬的店主闻太师,该剧对旧社会揭露深刻,对白精采,表现出作者对苦难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公正社会的抨击,曾经轰动一时。

电影《不夜城》由江南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摄制。主要剧情为:抗日战争时期,大光明纺织印染厂老板的儿子张伯韩从英国留学归来。但由于日本纱厂买办宗贻春的逼迫,纺织印染厂濒临破产。张伯韩与岳父的纺织厂进行合并,使工厂起死回生。但张伯韩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还是受了宗贻春的引诱,与他合伙美棉生意,本利无收。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工厂良性发展,但他却非法牟利。女儿文铮劝父亲说出实情,他不听劝告,女儿离家出走。在家人和工人们的帮助下,张伯韩悔悟,工厂走上了公私合营的道路,家人终于团聚。

该片自创作初期就经历了许多波折,当年柯灵受命写作一部反映私营工商业改造的电影,仅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这部名叫《不夜城》的电影剧本就问世了,但影片还没有最后完成,就被封存,并受到了严厉批判,柯灵本人也遭到迫害。

1966年夏天。柯灵先生突然被叫到作家协会办公室,旋即就被人带走关押。三年后的夏天,柯灵被释放回家。“我回到家,满目凄凉,恍如隔世。客厅、书房都贴着封条,只保留了一间四壁萧然的卧室”。

(三)煮字生涯,真诚坦荡;

设计意图: 通过对柯灵先生文字的介绍,进一步了解先生对文学精益的追求以及对于文学作品和文学人才的关注提携。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ed290102x0we.html

柯灵先生早期的作品包括大量的散文和杂文。《望春草》于1939年5月编就,收1930—1936年间的作品24篇,分为4辑。其中,第4辑的“龙山杂记”6篇,写作时间最早,是30年代初他还在绍兴老家时的作品;取材于家乡龙山的景物风光和生活琐事,“抒情写景,劳者自歌,近于漫兴”(《柯灵散文选·序》),带有多愁善感、吟风弄月的气息。1931年冬,他到上海后,思想左倾,开始不满意先前的写作倾向,期望着自己的散文写作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时写的乡土作品《三月》、《路亭》、《野渡》、《我的乡愁》等6篇,编入第3辑;这些作品写实述感,描绘世态风习,视野开阔,情调爽朗。在《题记》中说自己在世路上跋涉多年,“对于人世,我也有欢喜,也有悲愁,也有激动和愤怒;因此有时也不免漏下一声赞叹,一丝感喟,或是一下低弱的叫喊,而多数却象舟人之夜歌,信口吹来,随风逝去,目的只为破除行程的寂寞。”可见,这是他在战前那“酷寒的苦闷的年代”里涉足人世、探索人生的心灵印痕。

抗战爆发后,任《救亡日报》编委,主编《文汇报》副刊《世纪风》、《民族呼声》等刊物,刊载了史沫特莱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红军在前进》,杂文《暴力的背后》,宣传抗战,《世纪风》鲜明的政治立场,使之成为孤岛上海一座文学堡垒,团结了进步作家,受到日伪的胁迫,因此于1939年5月被迫停刊。

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收集在《晦明》和《市楼独唱》中。着重抒写上海“孤岛”社会生活的见闻感受;失去祖国荫庇的“孤岛”人民内心的寂寞和期待,沦落路旁街头的流民的苦难和屈辱,晦明时代知识者经受的磨难和执着的渴望,十里洋场里权贵富贾的醉生梦死,展现“一边是庄严的工作,一边是荒淫与无耻”的世态相,表现身陷失地而不可征服的人民的真实处境和共同心声,塑造了“我昂着头,有鼎沸的思潮,沉重的心”这样丰满可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达的都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柯灵散文选·序》)。

1943年7月,柯灵编辑《万象》,至1945年6月停刊,前后共43期。这一时期,先生慧眼识才作家张爱玲,成为文坛佳话。

1944年及1945年夏,柯灵两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经营救脱险,撤到后方。

文革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1月出版了《柯灵散文选》。这本散文集由《望春草》、《晦明》、《遥夜集》、《暖流》、《香雪海》、《长相思》等六个文集缀合而成;另编入了《绿色的“南美巴黎”》、《人民的心》、《无名氏》、《蕉风椰雨试品文》、《爱俪园的噩梦》、《钱钟书创作浅尝》等新作。全书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分为九辑,总体以时间先后为序,而各辑之间互为参差。其中“史边剪影”6篇却纯然是政治抒情,感慨迤逦,包孕古今,全部写于十年浩劫之后。史海惊涛,席卷天地,这里留下的是激流中的几点飞沫。

经过文革沧桑,他率先反省左翼思潮的历史偏见,第一次正确评价张爱玲、梁实秋等流亡海外作家的功过是非,为他们遭到的歪曲与冷遇伸张正义,还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可以说是扭转了一个时代的风气。

柯灵先生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电影文学丛谈》是他自1955年至1979年从事电影文学的创作和研究的经验总结,共收入15篇文章。《关于电影剧本的创作问题》、《电影剧本的特性》、《视觉形象的表现》论述了电影文学创作的重要性,解放后较早提出了“电影剧本是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电影剧本是电影艺术的基础”、发展电影“关键在于争取电影剧本创作的繁荣”等观点,并从与小说、戏剧的比较中,阐述了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广泛的群众性等4个特点,强调指出电影视觉形象表现的中心元素是鲜明、生动、精确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春满人间〉的创作》、《一个剧本的诞生—〈为了和平〉创作手记》、《题材、样式、人物描写》3篇,是作者创作电影剧本的具体经验之谈。《看银幕上姹紫嫣红开遍》、《试论农村片》、《在破立并举中大踏步前进》、《实践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苏联电影的蜕变》等篇,对中国和苏联的一些电影创作倾向进行专题评论与研究,对电影艺术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小结

柯灵先生的散文创作追求一种清新明丽的艺术境界,如秋水盈盈,水月交辉的宁静与晶莹,他说:“我多么希望我的文格能赋有这种灵动皎洁、清光照人的气质,可惜至今还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柯灵散文选》序)。另一特色是融电影视觉形象的刻画于散文创作之中,在文画面的流动中交织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情的评价,心灵的感应,智慧的启迪。其文风或秾丽纤巧,或含蕴隽永,或浑厚深沉,其语言大都具有和谐凝练之美。

柯灵先生认为“文品总是人品的表现,因为文艺是心灵工厂的产品,不可避免地要泄漏灵魂的秘密”。从柯老的作品中看到,他所泄漏的是真诚和坦荡,是无瑕的人品和傲然的风骨。

 

柯灵作品选读:

1、《乡土情结》

2、《巷——龙山杂记之一》

3、《野渡》

4、《遥寄张爱玲》

 

0
位育实验教研组
位育实验教研组
位育实验(九年一贯制)
人文 | 创新
相关日志 (4)
文档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