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跨学科探究活动的整体设计(2)
0

三、微课学习:学习支架的设计

(一)跨学科探究活动中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支架

本研究认为 “学习支架”指当学习者面对 一个依靠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或同伴提供的暂时性的帮助,这种帮 助,会随着学习者跨越其最近发展区后而减弱直到消失。

在跨学科探究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以下问题:学生的学习成果难以 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小组协作开展效果不佳,同伴评估流于形式等等。导致 上述问题产生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部分教师忽略了学习支架的重要性。

首先, 教师借助学习支架把问题解决的责任转移到学生中, 可以帮助学生 培养自主学习的技能,把学生置于问题解决的核心位置。其次,学习支架指向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运用学习支架有利于帮助学生扩大知识库,提升问题 解决能力。最后, 支持协作学习的支架可以帮助学生规范地开展协作学习以及同伴评估。

在跨学科探究活动中的学习支架需要老师的支持必须与学生当前的水平相适应,而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动态变化的,教师需 要持续不断对学情进行诊断以提供学生所需的学习支架,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状态可以作为教师调整支架的证据。同时,师生需要对学习任务进行共同理解。为了让 学生掌握任务的共同所有权,教师和学生需要协作重新定义学习任务,教师设计的学习支架需要引导学生投入到任务中并帮助学生维持学习动机。 最后,随着学生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增加,教师对这一任务的责任转移到学生上, 学生可以成为学习支架的提供者,通俗的说,就是学生也能当“小老师”,来帮助伙伴进行学习。

(二)学习支架设计思路

1.根据障碍设置支架

在跨学科探究活动中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借助自身或同伴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在问题解决不同阶段他们遇到的障碍不同,学习支架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障碍 的工具, 搭建的学习支架应该对应学生遇到的障碍,以解决目标障碍为导向, 不同障碍所需要的支架不同。

2.支架不宜“一步到位”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除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外,需要注意不要设计能帮助孩子直接获得学习成果的支架,我们要注重将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搭建支架并非直接告诉学生问题解决路径,而是为其提供思考方向。

3.设计多样的支架

在跨学科探究活动中支架的手段及其表现形式多样。 可以借助不同的表现形式实施其效果,如:图表、学习单、现场对话等等, 一段探究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支架混合以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

同时我们要注意学习支架的搭建并非教师或指导者的专有权利,在 协作学习阶段,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可以为其同伴提供支架,甚至学生可以自发给予支架,自主寻求支架。

4.支架中强调学生互动

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工具和其他个体的生产性互动会产生学习。 当学生接触学习支架时,各个学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到和使用支架。在与其他学习者互动时也会进行个性化表达。注重让学习者之间互动起来可以让原本的学习支架更加有效。

5.支架“越搭越少”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知识和技能提高后,教师可以有意得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随着探究进行教师可以把支架的数量减少甚至消失。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6.有意让支架“留白”

一般而言,跨学科探究活动中的多数任务中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在支架设计时要暗示学生会有多个答案,而留白的空间更能验证学生的真实想法,降低支架对学 生真实想法的干预,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跨学科探究活动的评价

由于跨学科探究活动和大家习惯使用的教学 方式不同,所以跨学科探究活动的评估不同寻常。相对于学科教学,师生对跨学科探究活动都不太熟 悉。跨学科探究活动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也要聚焦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接下来我分为三方面进行介绍。

( 一) 聚焦学生的“深层加工”

我们实施的跨学科探究活动,通常发生在复杂、真实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中。它意味着需要学生对内容进行深层加工,整合零散的知识点,并应用与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学生对内容进行深层加工所收集的知识信息集合和其他过程性证据,深入 地评价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点和其他能力的掌握程度。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跨学科探究活动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过程,需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与展示深度学习的最终成果,反映学习目标的深度学习结果。

(二) 重视评价学生间的合作

相较于传统教育情境,项目式学习尤其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希望学生可以学会如何高效、有效地与团队交流合作,承担学习的责任,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跨学科探究活动中我们首先可以评估学 生的参与度,观察小组成员在组内交流中发言,同时也要关注他们在完成合作任务过程中保留的书面信息进行合理评价。

这类针对合作的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对学习目标的掌 握并有所发展。最终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使他们承担学习的责任。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评价时,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们能否作出自己的贡献并发挥自己的才能,也要关注他们是否尊重他人的贡献,通过与同伴的互动来学习。最终达到以评价促进学生合作加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

(三) 进行全程评价

在实际实施跨学科探究活动时,合理地将评价嵌入整个活动过程是发挥形成性估与促进学生学习作用的必要前提。设计者应将评价任务分解并自然地嵌入学习过程中,引发最终的项目成果与表现,使教学、学习与评价统整在一起。

在设计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为学生 创造定期的机会来给予同伴反馈,进行自我反思,整体的评价过程,应该符合学生实践与认知过程,在学习过程的各个节点并构成一系列的检查点,在检查点处通过获得反馈、进行反思、做出相应调整与修改的规程来帮助学生保持在正确的学习轨道上,促进学生做出更好的表现。

(四)按照探索链进行评价的实例

上述跨学科探究活动的探索历程分为8个阶段,评价也按照这 8 个阶段进行分解,评价点与学生探索历 程相符,自然地嵌入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形成性的评价点使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获得来自同伴和教师的及 时反馈,进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顺利开展项目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前进。

0
一中心小学教研组
一中心小学教研组
一中心小学
人文 | 创新
相关日志 (4)
文档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