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体积计算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0

 

教 学 设 计(郦敏)
作品名称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所需课时 1课时
所属学科 数学 适用年级 五年级
课型 新授 教学模式 探究式
对应教材 □有  √                              □无
覆盖范围 □单元     □课 √       □其他                     
教案概述 

 

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求知识发展的兴趣。第一层次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通过对形状不同的三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第二层次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出发点,设计小组学习形式,让他们共同协作,解决问题,以分散本课的难点。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所摆长方体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布置讨论,学生在研究、学习中发现规律,突出解决本课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次通过再次验证加深学生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理解,突出知识的严密性。
教学前期分析

在“图形和空间”领域,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了它们的特征,另外,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在进行这一课时教学前,往往有很多同学已经知道计算长方体体积就是长×宽×高 ,但说不清为什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摆不同的长方体,推导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公式,知道了体积有大小,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同时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以“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与证明”等四条线索展开,并且都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以及更好地认识与把握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实,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联系简单的生活应用。

4、在个人及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勇于探索的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明确“长方体的体积所含体积单位数正好是长、宽、高的乘积”。

学习者

特征分析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明确的认识,能主动的进行学习活动。数小正方块时就能联系长、宽、高进行数,有的放矢培养动手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小组活动中有引领作用,能通过动手独立推导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对于一般的同学要求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会观察、分析、并进行综合。对于学困生不能主动探究,但要求在组内活动中能模仿其他同学的学习行为及结果,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1、 选择猜一猜,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

选择怎样的学习材料?这是本节课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选择从猜测—发现-验证等教学手段贯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科学性作为探究的主体材料,一方面是考虑本节课学生对这些材料是熟悉的,也是感兴趣的。另一方面这一学习材料本身蕴涵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努力使教材更富现实性,更具应用味。

2、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怎样让学生体会求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方法的应用价值,而不是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感觉这一层上呢?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 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教学设计时,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鼓励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思考,个性化地学习,使主动探究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在练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先叫学生猜出所持长方体的体积,学生自然就产生争论、合作性的讨论,为了确定,那就只有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计算,这样就调动学生继续探究的积极性。这时,就要抓住时机再次提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的争论与交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到自主、合作探究成功的喜悦。总之,力求体现两个特点:1、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2、课堂教学的组织,将突出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认识和掌握图形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其间特别注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

 

 

教学环境及资源(媒体)准备  
资源(媒体)类型 资源(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教具 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实际操作 摆放
ppt 提高练习密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具体资源及环境
过程1 巡视、参与活动 完成实验报告    
过程2 巡视、参与活动 验证实验报告    
教学流程图  
教学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 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操作来评价。

 

终结性评价 通过多种题型训练,形成技能、培养能力。

 

 

教学实施计划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能力。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要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

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求知识发展的兴趣。第一层次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通过对形状不同的三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第二层次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出发点,设计小组学习形式,让他们共同协作,解决问题,以分散本课的难点。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所摆长方体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布置讨论,学生在研究、学习中发现规律,突出解决本课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我给了学生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放手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每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学生一边摆一边记录整理数据,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悟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种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第三层次通过再次验证加深学生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理解,突出知识的严密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思维语言,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急于把这些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我在教学时安排了边摆边记录,再汇报的活动,让学生养成及时记录实验数据的习惯,同时为整理、分析数据准备好必要的材料,更有利于有条理地分析汇报,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平台,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实践性,拓宽活动空间,为每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途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想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带有直觉性的思维方式。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一当小正方体的个数不够时怎么办?通过摆放这个实际的动作引发学生得到结论,当小正方体的个数不够时我们只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三个数据就能求出长方体的体积。二当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时就得到了正方体。那么,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是什么样子呢?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来推断,接着用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附:教学流程图符说明

 

 

 

 

0
郦敏
郦敏
位育实验(九年一贯制)
相关日志 (1)
文档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