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 高三 《春天何时不寂静》
0

 

《春天何时不寂静》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看环保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学习,知道环境保护的严峻性和重要性,理解十九大所讲的五位一体中的生态建设;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事物。通过资料搜集,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合作与交流、观察生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寂静的春天》一书概括分析,对中美环保政策的对比,激发学生对环保意识和法治意识的重视,逐步培养辩证思维;通过创新设计,激发科学创新精神和公共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现象、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的热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堂思考与讨论,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问题的思维模式;并高度认同十九大报告所谈的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能自己内化为自我实践行动,切实体现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教学难点和重点】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对环保问题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一幅图  一组摄影 一个视频】  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好,我们今天的课题是《春天何时不寂静》。我们生活在绚烂多姿的春天,生活在美丽的上海,先一起欣赏同学关于美丽家园的作品《一组摄影》。

同学:请同学描述画、摄影图片内容。(“卢浦大桥”代表地标性建筑;“外滩”代表经济发展;“思南公馆”代表历史与文化;“社区”代表和谐社会。)

老师:然而我们的世界也存在着另外一组镜头,播放《第十一个小时》

老师:请用两个词来描述这一分钟视频中最让你震撼的画面.

学生:大火、飓风、冰山倾覆、北极熊因温室效应无家可归、人们流离失所

目的:引起学生思考“环保话题”

老师:两组镜头形成强烈对比。为了美丽家园,环保刻不容缓。十九大报告中谈到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二、【一段阅读】  新课设计

悦读时刻:《寂静的春天》故事概况 (见附件一)

老师:请同学们带着三个问题去阅读:

1本文因什么事情而写这本书?

2写了这本书后又引发了什么事情?其意义是什么?

3你如何评价蕾切尔卡逊?

目的:引发本课问题思考

 

三【一串问题】

步骤 问题 活动 备注
●问题一:

辩证唯物论

1《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内容来源于哪里?

2  图表信息反映了什么?

【悦读时刻】

 

【读取图表信息】

《寂静的春天》一书
●问题二:

唯物辩证法

我国可否搬用美国”环保“经验? 【模拟研讨会】 小组讨论
  《寂静的春天》解读 【知识整理】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文章
●问题三:

认识论

根据十九大报告内容思考:如何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这对矛盾? 【角色思考

 

◆我是政府……

◆我是企业……

◆我是公众……

  【畅想未来】 环保产品

分享与设计

 

具体设计

  • 问题一: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思考: 1《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内容来源于哪里?

老师:通过学生【悦读时刻】浏览的故事,回答问题.

学生:DDT、污染的大气、土壤……都来自于客观世界。

请学生归纳并对应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 问题一: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思考: 2 “美国SO2排放(万吨)”、“美国水污染物排放(吨/年)”两张图表信息反映了什么?

老师:读图,回答问题

学生:图一:从70年代一直到二十世纪,美国SO2排放逐年下降;图二:从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水污染物排放逐年下降。

老师:为何美国在环保上有此成效?

学生:美国出台相应环保政策,民众环保意识觉醒,从而获得相应成效。

请学生归纳并对应原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谈到意识,老师追问:为何中国环保的意识晚于美国?

学生:美国的当时六十年代正值世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美国经济空前发展的时期,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在5.0%以上;而中国工业化还处于初期阶段。

老师引导学生得到结论:再次应证了“物质决定意识”。同时引导到问题二“环保经验”的对比。

 

  • 问题二: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思考:我国可否搬用美国“环保”经验?

学生:不可以搬用美国。

老师:原因何在?

请学生归纳并对应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学生活动:【模拟研讨会】四人一小组  

学生代表发言:(略)

【一点思考】老师引导,从立法、监管、产业战略转移、环保投入、公众参与度等几个方面来看两者异同。中美同样都有环保法,都有排污许可制度、都在实施产业战略转移;美国环保投入除了联邦政府预算投入还充分吸收地方和社会资本,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多,中国民间投入环保少,公众参与度低,有也仅限于学术社团和法律援助。

活动目的:在比较中感受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阶段、国情等差异导致两国政策会有所差异)

 

【知识整理】老师和学生一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分析《寂静的春天》一文。

A、对《寂静的春天》整段文章进行分析,逐一体会和理解哲学原理

B、在前面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十九大精神。

结合十九大精神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联系的观点

▼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不走弯路——因果联系

▼全民公治,源头防治——整体和部分

▼生产发展,生态建设——矛盾的观点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发展的观点

 

  • 问题三:认识论:面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这对矛盾,该如何处理?

老师:1、这是一对什么关系?2、如何解决好这对矛盾?

学生:1、这是一对矛盾统一体。2、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科技的投入和运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意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的发展模式,注重可持续发展。又以经济发展作为环境保护的有力的物质支撑。

老师:分角色来想想,我们该如何做?要解决问题,只能靠——实践(认识论)。

(备注:老师结合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给予引导。)

 

【角色扮演】

我是政府……例如:制度创新,新的政绩观、新的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

我是企业……例如:企业的直接目标是创造利润,没有环保的内在动力,企业的环保行为就是被动的,所以要激发内驱力,用好政府引导的政策

我是公众……(让学生联系实际侧重讲)例如:减少一次性产品的实用,从点滴小事做起……

总之,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事,只有通过制度和法规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利益,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各尽其责的联动机制,才能有效提高中国环保的整体执行力。

 

【畅想未来】环保产品回顾与设计

老师:创新思维是未来每个公民需要具备的素质,开动我们的大脑,畅想未来,我们在环保上已经有哪些发明创造,你还想设计出什么好的产品?把设计的产品与同学分享、介绍。

学生:移动式智能机器人(自动分拣垃圾)、可食用性一次性餐具、儿童玩具洗尘车、车环保作业(卷子)纸、环保衣服……

 

  • 结束语 十九大报告:五位一体  生态建设  美丽中国

A、十九大【美丽中国】视频  

视频内容:“美丽中国”如何绘就?十九大如何落笔?十九大给予了四项布置

1、推进绿色发展;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4、推进改革生态环境监督体制。随着国家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地和民众环保意识的提升,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文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为了让我们实现美丽中国伟大目标而一起努力吧。

 

B、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限定词之一,报告第九章“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约1088字。报告全文中,为建设美丽中国划出一下重点:“低碳”4次;“绿色”12次;“自然”18次;“生态环境”11次;“节约”6次。建设美丽中国是改善民生创造幸福的时代要求。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变为“要生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积极回应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环境诉求,才能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

 

 

揭谜:“寂静的春天” VS“ 喧闹的春天”究竟哪个更好?

请同学们回忆视频《第十一个小时》最后一幕出现的词:THE HOPE IS YOU(希望在你),点明要求——环保的重任落在了我们身上,希望我们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全课结束)

 

附件:

一、【悦读时刻】《寂静的春天》故事概要

二、【创新思维】 设计一款环保产品

三、【课本原理】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认识论

 

 

 

 

【悦读时刻】

《寂静的春天》故事概要

 

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在1962年出版了她的作品《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它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

写作起因是在1958年1月,卡逊接到她的一位朋友的信(原《波士顿邮报》作家),信中写到1957年州政府租用的一架飞机为消灭蚊子喷洒了DDT归来,飞过她的两英亩人禽鸟保护区上空。第二天,她的许多鸟儿都死了,她为此感到十分震惊。于是给卡逊写了这信,请这位已经成名的作家朋友在首都华盛顿找找什么人能帮她的忙,不要再发生像这类喷洒的事了。

然而卡逊发现无能为力,但朋友的一封信让其把注意力转到她多年所一直关注的这个环保问题上来,决定要把这个问题写出来,让很多人都知道。五六年时间里,她阅读了数千篇研究报告和文章,到1962年完成以《寂静的春天》之名一书。但同时因为此书的观点触犯了某些产业集团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化工业界开始愤怒嚎叫,所以作者受到了极大的人身攻击,说她是“大自然的修女”、“大自然的女祭司”。而事实上在此期间,卡逊的个人生活正经受着极大的痛苦。她收养的孩子差点儿死了;母亲不幸病逝,她自己又被诊断患了癌,进行手术和放射治疗。她还因负担过重,身体十分虚弱、难以支撑,被阻止继续自己的工作。但是卡逊以极大的毅力实现了她的目标。

是对事实的尊重和对人类未来的信心,使卡逊面对如此强大的批评、攻击和诬陷,以异常坚强的毅力和无可辩驳的论据——她的《寂静的春天》仅文献来源就多达五十四页,写出了这样一部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著作。克林顿的副总统、环保主义者艾尔·戈尔在为《寂静的春天》中文版的“前言”中这样评价此书:《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1964年春天,雷切尔·卡逊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保运动的肇始。

 

 

 

 

 

 

 

 

 

附件二:【创新思维】

 

设计一款环保产品

 

产品名称 产品用途 备注

 

 

附件三:【部分课本原理】

辩证唯物论

考点1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等级:B)

考点2 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等级:C)

考点3、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等级:B)

考点4、坚持实事求的科学态度(等级:C)

 

唯物辩证法:(联系 发展 矛盾)

考点1、识记联系、发展的含义(等级:A)

考点2、运用因果联系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分析说明社会现象(等级:B)

考点3、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等级:B)

考点4、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等级:B)

考点6、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社会现象(等级:C)

考点7、理解矛盾的含义及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等级:A)

考点8、运用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等级:B)

考点9、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等级:B)

考点10、理解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等级:A)

考点11、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等级:A)

考点12、运用矛盾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等评价社会现象(等级:C)

 

认识

考点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等级:B)

 

 

第二部分:教学反思

 

【课题】: 《春天何时不寂静》

 

【教材版本】: 《思想政治》高中二年级 第一学期  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学背景简介】:

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限定词之一,报告第九章《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约1088字。报告全文中,为建设美丽中国划出一下重点:“低碳”4次;“绿色”12次;“自然”18次;“生态环境”11次;“节约”6次。建设美丽中国是改善民生创造幸福的时代要求。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变为“要生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积极回应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环境诉求,才能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

 

【教学反思】:

    

一、源于生活  理解报告内容

在十九大召开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课堂学习,让同学们了解环境保护的严峻性和重要性,理解十九大所讲的五位一体中的生态建设;懂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事物。通过资料搜集,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合作与交流、观察生活的能力。

二、挖掘故事  理解哲学原理

老师带领同学们对《寂静的春天》一书进行深入概括分析,从故事内容的来源分析到美国环保政策,从而引发学生对“ 中美环保政策”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而引导学生的政治责任意识与公众参与意识。小组代表的发言小结,较为深刻全面,充分调动全员思考、组员交流、分享提升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对环保意识和法治意识的重视,逐步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注重素养 提升学科能力

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环境问题“模拟研讨会”的准备让学生提升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辩证思维和演讲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现象,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的热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堂思考与讨论,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问题的思维模式。并在在活动中能够高度认同十九大报告所谈的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能自己内化为自我实践行动。

四、发挥想象  培养创新精神

“畅想未来”这个环节的设计,同学们想象力丰富,创意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趣可爱,充满生活气息。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进来,有设想,有创意,给了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空间和平台,最大限度给予学生发明创造的机会。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感受政治课的可爱,感受其“可信”和“可爱”,提升了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同时,也加深了学习的兴趣。

总体来说,本课能教好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从“环保”一串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唯物论”、“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认识论”等的哲学原理的复习,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并且在最后根据上海现状给出一个现实版关于“垃圾”的题目,布置给学生从内外因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对本课内容给与了很好的复习和巩固。

【教学设计思路与目的】: 

时政背景:十九大报告谈到五位一体,生态建设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借“环保”问题是来加以巩固复习课本知识。利用一个视频,一个经典阅读,引发一串思考,然后在思考中整理课本原理,让学生学会在一个历史环境之下来辩证思考问题,运用方法论解决问题

 

思路 问题 活动 设计目的、缘由
问题一:

辩证唯物论

1、《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内容来源于哪里?

2、图表信息反映了什么?

读时刻】

 

【读取图表信息】

1、《寂静的春天》的作者是全球环保运动的肇始者,从这里引发学生对环保话题的思考,并理解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2、一方面,图表信息读取是等级考的能力要求训练;另一方面,印证唯物论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问题二:

唯物辩证法

我国可否搬用美国”环保“经验? 【模拟研讨会】 在小组讨论后代表的阐述中,来理解中美环保政策差异,感受“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引导学生的政治责任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
  《寂静的春天》解读 【知识整理】 借用“环保”把: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

等基本原理复习理解到位。

问题三:

认识论

面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这对矛盾,该如何处理? 【角色思考

 

◆我是政府……

◆我是企业……

◆我是公众……

  【畅想未来】 ◆环保产品回顾与设计

引导:用创新精神进行公众参与,体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锻炼和养成。

  【美丽中国】视频 全文结束:以十九大的高度、给学生以思想引领,内化为实际行动,从情感角度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学校: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

学科:政治

 执教人:陈莺  

 

 

0
陈莺
陈莺
五十四中学
政治
相关日志 (4)
文档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