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橘逾淮为枳
执教者:市二初中六(5)班 陆永泉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橘逾淮为枳》是六年级第二学期“先哲智慧”单元的一篇经典篇目,以故事的形式赞美了战国时期外交家晏婴使楚不辱使命,展现了晏婴的机智善辩、从容不迫,用“自然现象”回敬了楚王与近臣导演的一场“戏”,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本课是自读课文,篇幅不长,但内容完整,犹如一幕精彩的独幕剧:时间、地点、人物、场景一应俱全;在情节上有楚王与近臣的“密谋”,又有晏子与楚王的“智斗”;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化、艺术化,楚王的态度有转变,晏子的类比推理有理、有力。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一些浅显的文言文,有了一点文言词语的积累,但阅读量少,句子翻译往往比较随意,理解内容不到位,对人物的分析更是缺少方法,整体阅读能力较弱。所以课前需要学生借助工具书,查找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学习时仔细品读人物语言,结合情景理解句子含义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了解人物形象。
二、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学常识和常见文言词。
2、品读人物语言,理解含义,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晏子的智慧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文言词句,品读人物语言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橘逾淮为枳”的类比推理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读通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学常识和课文大意,完成《小试牛刀》。
一、导入
小学时学过《晏子使楚》,今天学习的课文也是晏子使楚时发生的故事。故事出自《晏子春秋》,记录了春秋时代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齐读全文。
(2)根据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句意。
(3)积累常见文言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 曷同“何”,什么。
(2)人非所与熙也 熙同“嬉”,开玩笑。
古今异义词 其实味不同 其实,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实际上
谓左右曰 左右,古义:近侍 今义:表方位
反取病焉 病,古义:辱 今义:疾病
2、指名复述课文内容。
晏子将使楚,楚王与左右密谋——假装“齐人坐盗”,欲辱之;
晏子见楚王,楚王辱晏子,晏子智斗楚王——“橘逾淮为枳”,楚王自讨没趣。
三、精读课文,了解人物
1、齐读第5段,思考:晏子讲了几句话?从哪些方面看出晏子的“智”?
2、品读语言:
(1)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第一层意思:橘逾淮为枳。
智在何处?——晏子在楚王的逼问下,避其锋芒,用自然现象说理。
(2)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第二层意思:橘逾淮为枳的原因是水土不同。
智在何处?——运用设问,引导楚王思考橘变成枳的原因,为下文揭示“齐人善盗”的原因做铺垫。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邪?
第三层意思:齐国人在齐国不偷,到了楚国偷窃,是因为楚国环境不好。
智在何处?——齐人在楚国偷窃和“橘逾淮为枳”相类似,运用类比给予回击。
3、有感情地朗读晏子的话。
4、从晏子这段话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
“齐人固善盗”是对齐国的侮辱,晏子给予回击,维护尊严,表现出爱国情怀;晏子出使楚国,担负与楚修好,共抗晋国的使命,用“橘逾淮为枳”作类比,委婉反问楚王,有据有节,表现了晏子的从容、机智。
5、晏子讲了这番话后效果怎样?
研读楚王的语言:(1)“圣人非所与熙也”
前面说“晏子,齐之习辞者也”,现改称“圣人”,表示诚服。
(2)“寡人反取病焉 ”
前面说“吾欲辱之”,现在自讨没趣,只好自嘲。
6、指名朗读楚王的话,注意前后语气的不同。
你能从楚王的话中了解楚王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预谋羞辱——得意傲慢——窘迫)
具体描写楚王的前后变化有何作用?反衬出晏子的从容镇定、机智善辩。
四、诵读回味,小结学法。
1、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人物特点。
2、从哪些方面来品读人物语言?
(讲了什么,前后有何关系,为什么这样讲,有何效果。)
3、小结:楚王本想侮辱晏子,却自讨没趣,作为君王向使臣表示歉意,说明晏子运用类比说理回敬有理、有力,反衬出晏子的从容镇定、机智善辩。我们通过品读人物语言,了解了人物形象,从中学习先哲的爱国情怀和智慧。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自读“晏子使楚”中的另外两个语段,品读晏子的语言。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zī)三百闾(lǘ),张袂(mè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3*选做题:根据课文内容编成一个独幕剧。
板书设计
二十九、橘逾淮为枳
《晏子春秋》
楚王 ——反衬 晏子
预谋:“吾欲辱之” “橘逾淮为枳” ——现象
嘲讽:“齐人固善盗” “水土异也” ——原因
自嘲:“寡人反取病”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类比
从容镇定、机智善辩、爱国情怀
附《小试牛刀》
二十九、橘逾淮为枳
《晏子春秋》
一、读通课文,给下列词注音。
橘 逾 枳 酣 诣 曷 熙
二、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 何以也
为其来也 何坐 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者曷为者也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 寡人反取病焉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三、填空
晏子,名 ,字平仲, 时期齐国政治家。
《晏子春秋》共8卷,记载 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多侧面地记叙了他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在小学曾学过其中的一个小故事《 》。
四、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五、质疑:初读课文后你有什么问题?